从美国留学回来后,在北京找工作,成了24岁的周玉霞(音)最大的难题。她符合很多工作的要求,除了一条:不是男性。
“我在一家求职网站上找到了心仪的工作,在一家公司做销售经理。但这份工作的要求中有一项,必须是男性。”她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(CNN),“我也不是非要这份工作不可,但我还是发过去一段视频,告诉他们为什么我能胜任,尽管我是女性。”
2012年,因性别原因被拒录后,应届毕业生曹菊将北京民营教育公司“巨人教育”告上法庭。最终该公司赔偿曹菊3万元人民币,该案被称为“中国性别歧视第一案”。
“中国劳工通讯”是一家旨在推动并保障中国劳工权益的非政府组织。其发言人郭展睿认为,曹菊案是“重要突破”,他希望更多女性积极反对歧视,但也告诫大家不要过于乐观。郭展睿告诉CNN:“很多雇主公然歧视女性,他们只要提高岗位录取门槛,就能免遭性别歧视的处罚。”
28岁的王晓(音)对此也略知一二。刚从北京某高校毕业时,她曾在一家猎头公司工作一年。在那里,她接触到很多只要男性员工的客户。其中,制造业和工程师行业最为突出,因为他们需要能常年出差或能被派驻海外的人。
“有一种观点认为,女性去某些国家出差不太安全,而且稍微年长的女性往往以家庭为重,男性则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。”她说。
现在王晓在北京一家知名教育机构任助教。之前的教授离职时,推荐王晓接任他的职位。但主管想要一名男教授,王晓输给了一名比她资历浅的男生。
“公司的高管都是男性。”她说。
据2010年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,超过72%的女性对“因性别而不被录用或提拔”有明确感知。超过75%的女性认为,她们曾“因结婚或生育而被解雇”,随着中国放宽独生子女政策,此类情况可能会更加恶化。同时,调查数据显示,2010年城镇男女职工薪资比例为1:0.67,而1990年这一比例还是1:0.78。
此外,女性之间还要彼此竞争。在中国,简历中往往附有照片,一些工作对女性的外貌有要求。人类学家文华在《投资美丽:中国整形美容之社会学观察》一书中说,许多招聘简章都对女性的外貌和身高有详细要求,这推动了整容业的兴起。
“政府也在录用更高挑、更漂亮的公务员,以改善形象。”文华写道,“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生坚信,好外貌能换来好工作,因此不惜花费巨资整容。”
文华告诉CNN ,她的研究始于2006年7月,与当时相比,现在情况已好很多,但她还是有所担忧。“就业性别歧视仍广泛存在,只是从显性转为隐性。而这可能更糟,因为对潜在的偏见和歧视根本无从处罚。”
很多女性已对此见怪不怪。当医生是林婉茹(音)儿时的梦想,但母亲告诉她:“女性不适合做医生,因为女医生对男人来说毫无吸引力。”后来,她当了记者,记录下许多医疗圈里的故事,聊以慰藉。
她的经历反映了一个更严峻的现实:一些女性仍把婚姻当作人生第一要务,其次才是工作。那些不愿妥协的独立女性,被贴上了“剩女”标签。
由脸谱网首席运营官雪莉·桑德伯格发起成立的非营利组织LeanIn.org,旨在帮助职业女性实现梦想,组织名字来源于她的畅销书《向前一步》(Lean In)。
25岁的电信企业人事协调员张超(音)就是该组织的一员。她说,许多女性同行在中学和大学时雄心勃勃,但后来都丧失了斗志。“嫁个好男人成为我们的终极目标,成为评价我们人生的主要标准。”她告诉CNN。
根据2014年胡润全球富豪榜,中国共有358位“十亿美金富豪”,其中17位是女性,比去年增加3位。从事管理工作的中国女性中,19%是首席执行官。
根据中国最大的在线购物网站淘宝网公布的数据,2013年妇女节前后10天内,共有172万人在该网站购买礼物,其中美容券和厨房用品最火爆,提供女性产品的零售商大发了一笔财。
今年妇女节,依然有各种鲜花和饰品供男士们选购,送给他们的妻子、母亲或职员。但一旦回到工作岗位,中国女性仍发现,自己与男同事之间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