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何人的思考都很难跳出自己的角度,这是一般规律。因此,在企业内部,不同层级、不同部门的管理者,还有不同岗位、不同经历的员工,每个人在面对一些事情,做出“我认为好坏和对错”的价值判断时,起决定作用的是“我”的角度。
而要形成共识,就需要沟通。沟通就是把各种“沟”打通,破除“我执”,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价值基准不一致的问题。在这个过程中,大家都能换个角度去思考,非常重要。
最近听德仁商学院院长于洪泽讲了他和五岁儿子的一个故事,很受启发。他带五岁的儿子去逛北京动物园,转了一圈后,孩子提出一个问题:“爸爸,动物园内为什么没有猪?”爸爸说:“动物园都是珍稀动物,猪不是珍稀动物!”儿子又问:“什么是珍稀动物?”爸爸耐心地说:“珍稀动物就是平时很难见到的动物。”儿子说:“猪也很难见到呀,动物园里就应该有猪!”爸爸一想,是啊,我从小农村插队,天天看到猪,但五岁的儿子整天关在楼房的居室里,他从未见过活的猪,对他来讲猪真的是珍稀动物。于院长接着又说:假如提问动物园为什么没有猪的不是五岁的儿子,而是习近平,我又会怎么想,可能高度关注,反复深思这其中的重大意义。
任何一个管理人都不会是全知全能,要凝智聚力,要运用众人的智慧,就一定要听得进不同的意见,学会换个角度去思考。
所谓“换位思考”体现在管理实践方面,要求管理者要“以人为本”,决不能“高高在上”。要在尊重员工的前提下,随时从员工角度着想“为什么会这样”,多思考“假如我是他会怎样”,以达到少苛求,多宽容;少埋怨,多理解;少指责,多尊重,有个宽松和谐、积极向上的氛围。
李开复说:“讨论是非常重要的。越是有不同观点的人在一起讨论,越能碰撞出更出色的成果。在企业里,你能有一个创意型的,一个技术型的,一个商务型的人在一起工作,成功的概率比三个技术型的在一起要大得多。”当然,前提是每个人都要坦诚地讲出自己的想法,同时,每个人又都能敞开心扉包容别人的想法,大家都去寻求调整和改变的关键点。
换位思考要以诚信为基础,以诚相见,坦诚面对,将心比心是良好沟通的第一步,是主雇间无话不说的“心桥”。 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,就不可能实行有效的领导。”沟通中的换位思考,可以相互了解、相互尊重,增强信心,建立信任关系。
有一条管理法则说:“在没有出现不同意见之前,不做任何决策。”这就是审慎决策。现在的可行性分析都是一边倒,不去想有什么不可行的因素,没有从不同的角度去研判,于是盲目行动,不但没有预期的效果,甚至事与愿违,带来损失。
在一次人力资源研讨会上,一位老总作了精彩的主题演讲,其中,有这样一段话:“在推动一项新的计划时,管理者一定要抱着谦卑的态度征求大家的意见,特别要留意批评的意见,纳众言方能得人心,得人心方能得人智,得人智方能成大事。”
冯仑说:“前半夜想别人,后半夜想自己。”这个办法很好。当人的主观思考能顺应事物的规律和人心的规律,人的内执与负累就会消失,自我与他人就实现了相通。
一个管理者,换个角度去思考,才能使自己有平静的心态、全面的判断、准确的把握。一个企业内的人,都善于换个角度去思考,才能让团队有和谐的氛围,群体的共识,协同的自觉。这样,不论是个人还是集体,才不会因为自以为是、人心涣散而失去成长的机会,或者采取错误的行动。
值得反思:
反思之一:“换位思考”是管理沟通的润滑剂
反思之二:“换位思考”是人性化管理的凝聚剂
反思之三:“换位思考”是对立情绪的消溶剂
反思之四:“换位思考”是民主管理的催生剂
心灵咖啡观点:
一个太过自我,优越感良好的管理者在不接纳其他人任何意见和建议的情况下,只能凭借自己武断的判断力进行决策和规划。这很容易导致一个分裂的团队,以及规划的破产。越是管理者,越需要反思的精神。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对自我的要求更高,而不是把自己当做纯粹的官僚官吏,对员工的态度就好像官吏囚犯。永远只找别人的错误,把自己放在免于错误排查的安全位置。这样的管理者,实际上是不负责任的,也谈不上对企业负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