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争剧里的职场观:成为“顺溜”一样的人才
从小兵顺溜看人才成长
情节一 神枪手也要讲配合
为了救井口的孩子,一班长死在了日军狙击手的枪口下,顺溜却无能为力,因为二人面对突发状况并没有很好的配合。但在其后的三道弯战场,顺溜坚决执行司令的命令,独自击退试图侧翼进攻的敌人,为主阵地的战友赢得了时间。
点评:
顺溜难道不想去主战场和日军的大部队进行面对面的较量吗?当然想!但他最终选择了躲在暗处、悄无声息地一枪撂倒一个鬼子。战场也好,职场也罢,都不是个人逞强出风头的地方。在分工愈加精细而合作愈加紧密的现代社会,一个人的力量有时候并不能左右局势,往往失去了配合,也就失去了决一胜负的最佳时机。好大喜功、恃才傲物的“人才”,从来不受欢迎。
情节二 向偶像看齐
顺溜犯了错误,被勒令写检讨,可他从心里抵触。文书翰林眉头一皱,计上心来,告诉他司令曾经也犯过类似错误,但承认并改正后还是一个好司令!这下顺溜来劲了,跟着翰林开始学写检讨,“个人英雄主义”“流寇残余”……他的文化水平不高,有些名词一时还理解不了,闹了不少笑话,但却看得电视机前的观众开心而感动。
点评:
天赋异禀的人,往往心高气傲,不愿认错,这不仅妨碍了自身的发展,对团队也非常有害。“治疗”方法很简单,像顺溜崇拜司令一样,找一个你自己的“职场偶像”,问问自己“是不是想成为他/她那样的人”?既然偶像也会犯错,但更会认错,自己为啥不能呢?把自身所有不良的因素都“咔嚓”掉,你就离偶像更近了一步——不要作秀,要发自内心地改正哦。
情节三 小不忍则乱大谋
全剧最后,面对放下武器、手上却沾满鲜血、大摇大摆离开中国的日本战犯,顺溜的枪一次次举起,又一次次放下。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的,是姐姐和姐夫被日军杀害、而自己因为执行任务却只能眼睁睁看着的惨烈画面;但同时,他的耳畔又响起翰林声嘶力竭的哀求,“枪一响,陈司令就要受处分了,我们是有组织有纪律的党的战士!”进行着激烈而痛苦的思想斗争的顺溜,只能将矛盾的枪口一次次对准敌人。最终他只是打漏了鬼子胸前怀抱的日军将领的骨灰盒,而放过了与他有深仇大恨的鬼子本人。而刚刚还嘲笑顺溜“有心杀贼无力回天”(因为不能伤害战俘)的日本兵,因为无法把将领的骨灰带回日本,实现死者的临终托付,只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。剧中顺溜最后牺牲了,却没有因此引起国内和国外爆发不利于我军的政治舆论,同时间接地为家人报了仇。
点评:
自己是神枪手,却看着姐姐和姐夫被敌人残忍杀害,复仇的愿望怎会不强烈?但顺溜在关键时刻选择了牺牲小我成全大我,因为经过无数磨炼的他,已经把“团队”的概念深深植入到内心。杀死一个曾经的敌人并不能挽回家人甚至更多无辜百姓的生命,但严守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党的战士的革命信条,是他可以做到也必须做到的。也许顺溜本身并不知道这就是团队合作的重要性,但是他做到了。纵观历史上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,无不是发挥个人才能、但更注重团队效应的人。而他们放弃的,有时候是常人无法忍受的。
大家都记得剧中反复提到的陈大雷对顺溜的表述:当兵这么多年,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兵,可以像狼、像虎,疯狂地去战斗;但在最需要他冷静面对困境时,他却可以恪守一个军人的职能与纪律,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内心——真正的人才,就是这样的标准!如果你想成为顺溜一样的人才,就要按这样的标准锤炼自己!
从司令陈大雷看人才培养
情节一 爱才不要命
司令陈大雷一出场是很威风的,头戴钢盔,骑着高头大马,但被不知情的顺溜突然一枪打中头盔,天灵盖险些被掀翻;闻言顺溜是神枪手后,陈大雷本着“怀疑一切”的方针命令顺溜射击自己手中的火柴盒,已经知道他是司令的顺溜当然不肯,于是陈大雷故意大喊“孬种”“是不是怕打不准啊”,话音未落,火柴盒被打飞,司令毫发未损,顺溜又一次证明了自己的弹无虚发;陈大雷趁热打铁,给没有名字、据说是被狼养大的顺溜起了一个名字:陈二雷,迅速拉近了司令和小兵之间的距离。
点评:
陈大雷身上具有优秀领导者的一切素质:首先是被下属冒犯(而且差点丧命)却不动怒,而是敏锐地发现对方有可能是个好苗子。其次是敢于舍身冒险来验证下属的能力,并巧妙地采用激将法使其爆发潜能。最后则是用看似“沾亲带故”的办法拉拢下属,实则是给对方以集体感、亲切感。
在小黄庄战役中,我军突遇强敌,陈大雷在自身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,硬是派出两个人给顺溜换子弹,保证顺溜的射击频率和杀伤力。事实证明他是对的,不仅打赢了战役,也令顺溜信心大增。
点评:
这着棋未免太险——但陈大雷就是要在实战中验证,顺溜是不是像他自己说的那样“百发百中”?有的人总埋怨领导不给他机会展示才华,但真正考验他的时候到了,他又无法像顺溜那样一击即中,这会让领导很为难啊!
情节三 地狱式训练
三营长让顺溜独自挖一条战壕,顺溜咬着牙埋头苦干,月上中天方才挖好,一抬头正看到司令陈大雷,顺溜咧嘴一笑汇报任务完成,陈大雷沉默片刻,却说“我们现在要转移,你必须把战壕填平,不然被鬼子发现,会报复这里的乡亲”。顺溜愕然,随即一言不发继续干活。
关于如何伏击敌人,司令这样教育性子急的顺溜:“有可能敌酋根本不走那条路,但你却要坚守整整三天,不能说话,不能乱动,不能方便,最主要的是不能合眼,就是天塌下来也不能喊。”
点评:
前者只是陈大雷对顺溜的“地狱式”训练中的一个细节,他的口头语就是“把顺溜往死里训练”!也许有人会说,这不是有意刁难吗?殊不知,司令所言的确是战场上随时可能发生的情况。况且顺溜在参军之前是在丛林中“与狼共舞”的自由人,身上有很多与“团队、纪律、服从”相悖的东西,必须靠不断的、严格的训练才能萃取升华。后者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胜利,靠的就是“坚持”。没有钢铁一般的意志,没有强烈的团队意识,顺溜只能是一名神枪手,而不会成为一个综合素质全面的优秀战士——一名无法经受考验、难以忍受磨难的普通员工,也不会成为“人才”。
王辉耀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 《人才战争》作者 领导该好好看《顺溜》
这个世界千百年来爆发过无数次战争,为石油而战,为金钱而战,为宗教信仰而战,为转嫁危机而战,为统一与独立而战……但是,所有的战争都没有“人才战争”更为根本而致命。许多国家为自身落后寻找了人口过多、资源匮乏、起步晚、传统文化不利于现代化等种种借口,然而,同样是东方文化、资源紧缺、非世界交通咽喉位置、多火山地震、面积还没有中国云南省大的日本,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,人均收入一度高居世界第一,就因为日本拥有人才!人才战争争夺的对象,正是那些能够左右世界经济、军事、金融、能源、科技等重要领域命运的顶尖人才。
而中国,截至2008年,已经派出接近140万留学生,居世界之最,但归国人才只有39万,无论数量还是比例都是世界少见。从2006年开始,清华和北大已是美国大学博士生来源最多的两所院校,《美国》科学杂志就把清华和北大称为“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”。这难道不令人震惊吗?
2006年,我在欧美同学会组织的关于自费留学人员回国就业问题调查显示,至少有6%的人做过一年的“海待”(海外归来的待业者)。从“海归”到“海待”,其中一定有人才本身的素质和融入问题,但更多的应该是国内管理阶层对人才的使用出了问题。所以我觉得公司老总、企业高管、人力资源总监,甚至是每一个团队的领导者,都好好看看《顺溜》,向“物尽其用,人尽其才”的方向努力,使中国也能成为人才大国、人才强国!
小马 传媒界人士 《顺溜》粉丝 人才不是天生的
以前我总觉得“人才”是天生的,但《顺溜》让我的看法大为改观。顺溜本来就是一个新兵蛋子,虽然他可以一枪打掉自己司令的帽子,也可以击毙敌人的最高指挥,但如何用好这个兵,让他发挥出更大的潜力,使他成为三营乃至整个抗日分区的一种巨大的实力和影响力,我看还是司令陈大雷更棋高一招。无论是他对顺溜看似严酷实则巧妙的训练,还是经常从心理上解决顺溜的思想疙瘩,都显示了他作为一个领导者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魅力。
以前我觉得什么头脑风暴啊、团队合作啊,都是虚的,现在才明白,任何一个企业或团体,都必须在不同时期持续不断地对员工进行“团队意识”培训,从最简单的“团结就是力量”,到任务分派过程中,部门与部门之间协同工作以赢得任务的圆满完成,从口号到实际行动,其实是团队帮助每个人超越了个人能力的瓶颈,赢得了更大的上升空间。就像NBA篮球,总能上演精彩时刻,为什么?因为篮球是五个人的运动,再大腕的明星球员也只是其中的一份子,获得胜利是每个人的愿望,但团队的精诚合作才是持续进步的力量源泉。
上一条:
影响同事关系的九种行为
下一条:
红楼梦的职场哲学